说来让人难以相信,进入来英国的第五个年头,我才终于踏足苏格兰这片土地,来到了向往已久的爱丁堡。
这次来也并不是抱着旅客的心态。主要是想和一位两年没见的朋友叙旧,也希望自己的到访,也许能给遭到了一些小小事故的他一点点心理上的慰藉 。除此之外,也是想散散心,纯粹想离开Liverpool到其他地方去跑跑看看。
简单地说,这是个不一样的旅程。感觉上自己不是旅客,比较象是来生活,或者,融入我朋友的生活。这几天里就跟着他上图书馆、去教会的细胞小组、在家里煮饭、也见见他的朋友们。相比起朋友通过电话里的描述加上自己的想像,这样的方式让我能更切实地了解他在这里的生活。知道他有一班很不错的朋友,看到他和他们相处时也能有在斗湖的影子,衷心地替他感到高兴。
这趟出游是很多第一次的总合:
第一次来爱丁堡
第一次来苏格兰
第一次看Easter Play
此行正逢复活节,所以很庆幸能够赶上爱丁堡的Easter Play。还是第一次在英国看舞台剧,或许这也是我所亲身看过表演最逼真的舞台剧。而且,不同于一般的舞台剧,表演场所是市中心的一个公园;更与众不同的是这是一个极具互动性的表演:剧组像是导游般,在段落之间更换场景场地时,把观众们带到公园的各个角落,而观众有时也成为戏剧里民众的一部分。
第一次参加教会的细胞小组
过去其实曾经想过跟朋友去教堂的,但碍于自己是佛教徒,而且抱着交朋友的心态去似乎有不敬之意。这次去了,纯粹是因为朋友不想把我一个人丢在家所以才跟了去。刚到的时候,觉得有点尴尬,无所适从;结束之后,不可避免地松了一口气。不过,如果再有下一次,我应该会参加。对细胞小组这样的活动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每次小组时他们都会讨论一个圣经里的故事, 并思考其背后所隐藏的意义。虽然只是个旁观者,我非常享受这样的讨论。故事里的道理,我想是放诸大部分的宗教都是通的吧,而且也让我们去反思自己究竟做了多少。在日常生活里,我们所缺乏的,或许是这种让思绪沉淀,
第一次近距离接触英国的自然风貌
一直以来都听朋友们说英国最美的,是它得天独厚的自然风景。但很惭愧的,这些年来除了英国的各大城市,我都没有到过任何的自然风景区。爱丁堡本身也是个城市,但不同的是,在她的中心,伫立着一座山,叫Arthur’s Seat。站在山顶,可以将爱丁堡一览无遗;还能眺望远处那被白雪粉饰的山坡起伏,而山后是一望无际的海洋。更享受在峰顶那海阔天空、凉风徐徐、无拘无束的感觉。在大自然的怀抱里,心里那股压抑不住的满足感和欢乐,在脸上无所遁形。除了那醉人的景色,Arthur’s Seat 也稍稍地慰藉了我对斗湖的想念。在英国,其中一个最让我念念不忘的就是林满贵山:喜欢登山时的汗流浃背以及抵达峰顶时俯瞰斗湖的满足感。
我想,我是无可救药地爱上了这座山。 除了和老友叙旧,这座山将是我再访爱丁堡的最大诱惑。
第一次的深谈
朋友是很虔诚的基督教徒,信仰和他的生活生活已经成为了不可分割的一体。由于这次到访有机会接触了一些相关活动,所以我们还深入地探讨了一些宗教性课题。这样的谈话也激发了我对生命这课题的一番思考,不觉得自己有否得到任何的结论,但这会是一生的功课。 这一番交谈,也让我对这位朋友有了不同层面的理解。蜕变,总是需要生活的锤炼,思考的催化。
这么多的第一次,刻画出一个让我印象深刻的爱丁堡游记。
再见,爱丁堡!
Monday, 5 April 2010
Tuesday, 30 March 2010
艺术家
一直以来都很羡慕有艺术修养的朋友
和艺术无缘算是心中一个小小的遗憾
无意中发现中国国家剧院的建筑设计师 - 保罗安德鲁
歌神张学友 都出生于7月10日
虽是同一天生日
但美术功课永远都是我的梦魇
虽说不上五音不全,但对于乐理乐器我是一窍不通
最近在看席慕容的书
其实很多年前就已经对她略有所闻
不过直到最近在朋友搬家丢下的书堆里翻到了《生命的滋味》才与她“结缘”
书里提到她的哲学家朋友的一番话
“世间有三种人 -
极端敏锐的人
在任何突发状况之下,都能马上作出正确反应
所以他们很少犯错,也因而不会有追悔和遗憾
非常迟钝的人
对于任何的现象或变化他们都无知无觉
只顾埋头走自己的路,所以尽管一生错过无数机缘
也不会察觉自己的错误,因而也不会有追悔和遗憾
第三种人,是艺术家
他们属于中间的那个阶层
没有上智的敏锐,所以常会作出错误的决定
亦没有下智的迟钝,所以在他们的一生中
总是充满了一种追悔的心情
然而,正因为有了这一种追悔的心情
人类才会产生了那么多美丽的艺术作品“
我不知道这是否是个很贴切的分类描述
但它却让我对艺术家的仰慕之意油然而生
除了对他们的创作天分的敬佩
我更欣赏那流窜于他们血液当中的生活态度
一种用心去感受一个音符、一片落叶、一滴雨水、一抹笑容、一丝愁绪 的态度
若以这样的角度来诠释艺术家
那么或许我勉强来说还稍有艺术家特质
之所以爱上席慕容的书
是因为文章里叙述的虽然是平淡生活点滴
但其所传达的情感却是丰富多彩
若非热爱着生命,认真地生活
又如何能有如许多的感触和领悟?
生活步调的反复与繁忙容易让人麻木
在忙碌了一整天之后
我们总忘了拭抹心灵上的尘埃
亦无暇试图唤起那瞬间崛起又被压抑、忽略的感觉
或许
我们都不该太执着于当个上智的人
但也切莫让自己沦为无知无觉的下智人
当个“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艺术家
生活反而更富足 精彩
和艺术无缘算是心中一个小小的遗憾
无意中发现中国国家剧院的建筑设计师 - 保罗安德鲁
歌神张学友 都出生于7月10日
虽是同一天生日
但美术功课永远都是我的梦魇
虽说不上五音不全,但对于乐理乐器我是一窍不通
最近在看席慕容的书
其实很多年前就已经对她略有所闻
不过直到最近在朋友搬家丢下的书堆里翻到了《生命的滋味》才与她“结缘”
书里提到她的哲学家朋友的一番话
“世间有三种人 -
极端敏锐的人
在任何突发状况之下,都能马上作出正确反应
所以他们很少犯错,也因而不会有追悔和遗憾
非常迟钝的人
对于任何的现象或变化他们都无知无觉
只顾埋头走自己的路,所以尽管一生错过无数机缘
也不会察觉自己的错误,因而也不会有追悔和遗憾
第三种人,是艺术家
他们属于中间的那个阶层
没有上智的敏锐,所以常会作出错误的决定
亦没有下智的迟钝,所以在他们的一生中
总是充满了一种追悔的心情
然而,正因为有了这一种追悔的心情
人类才会产生了那么多美丽的艺术作品“
我不知道这是否是个很贴切的分类描述
但它却让我对艺术家的仰慕之意油然而生
除了对他们的创作天分的敬佩
我更欣赏那流窜于他们血液当中的生活态度
一种用心去感受一个音符、一片落叶、一滴雨水、一抹笑容、一丝愁绪 的态度
若以这样的角度来诠释艺术家
那么或许我勉强来说还稍有艺术家特质
之所以爱上席慕容的书
是因为文章里叙述的虽然是平淡生活点滴
但其所传达的情感却是丰富多彩
若非热爱着生命,认真地生活
又如何能有如许多的感触和领悟?
生活步调的反复与繁忙容易让人麻木
在忙碌了一整天之后
我们总忘了拭抹心灵上的尘埃
亦无暇试图唤起那瞬间崛起又被压抑、忽略的感觉
或许
我们都不该太执着于当个上智的人
但也切莫让自己沦为无知无觉的下智人
当个“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艺术家
生活反而更富足 精彩
Tuesday, 23 March 2010
一个人的生活?
晚餐时和朋友聊起了未来想要的是什么样的生活
一个中国朋友的回答真的让我意想不到
她说对往后最渴望的就是能够搬到乡下一个人生活
自己耕种来添饱肚子
闲时就一个人到山上走走,看看书来过日子
至于家人朋友只需偶尔电联即可
说实话,我很难想像在现在这样的时代里
或至少在外留学的大学生当中,会有这样的想法
并没有要讥笑或否定那位朋友的意思
但在“尘世中打滚”了这些年,就觉得生活里要顾虑的是数之不尽的
想要简简单单、平平淡淡地生活谈何容易啊?
所以我和室友竭尽所能地提出了各种无法避免的现实
各种我们自以为极可能会阻挡那位朋友实现“隐居梦想”的绊脚石
但在那朋友眼中,那都不是什么大不了的问题
她说只要尽可能地简单,生活依然可以安稳舒适
既然她的“意志”那么坚定,所以我们也没争论下去
毕竟她也说明了这是个永远实现不了的梦想
因为有家人的期望所牵绊
即便到现在,我还是觉得那是不可能的事情
即便是在生活水平偏低的乡下,安稳也似乎并不是理所当然的事
我也真的有点怀疑那位朋友能否就这样平淡过一生
无论如何,朋友的愿望也让我陷入了一番思考
如果换做是我,我能够一个人平淡地过活吗?
虽然有点向往这样的生活,我能吗?
姑不论我是个没办法脱离家人朋友的人
生活有太多需要挂虑的:
• 我希望,也必须是家人的经济支柱
• 家人、师长、朋友对我的期望
• 花了这么多年求学,也总得给自己一个交代
• 还有好多事情我要做,好多地方要去
• 还有好多我想拥有的事物
但,我在想
即便我能够解决以上顾虑
若自己能学以致用,在事业上有所成就
给家人良好的生活环境,亦不负众人的期望
我真有那样的果断、洒脱能急流勇退吗?
种种的羁绊,究竟是生活的不从人愿
还是自己未能学习放下
不曾参透知足常乐的真谛?
是肤浅?是执着?是贪婪?
突然间,对于那位朋友的愿望
油然生起一鼓敬意
能够放开,能够看破,那是大智大慧啊!
一个中国朋友的回答真的让我意想不到
她说对往后最渴望的就是能够搬到乡下一个人生活
自己耕种来添饱肚子
闲时就一个人到山上走走,看看书来过日子
至于家人朋友只需偶尔电联即可
说实话,我很难想像在现在这样的时代里
或至少在外留学的大学生当中,会有这样的想法
并没有要讥笑或否定那位朋友的意思
但在“尘世中打滚”了这些年,就觉得生活里要顾虑的是数之不尽的
想要简简单单、平平淡淡地生活谈何容易啊?
所以我和室友竭尽所能地提出了各种无法避免的现实
各种我们自以为极可能会阻挡那位朋友实现“隐居梦想”的绊脚石
但在那朋友眼中,那都不是什么大不了的问题
她说只要尽可能地简单,生活依然可以安稳舒适
既然她的“意志”那么坚定,所以我们也没争论下去
毕竟她也说明了这是个永远实现不了的梦想
因为有家人的期望所牵绊
即便到现在,我还是觉得那是不可能的事情
即便是在生活水平偏低的乡下,安稳也似乎并不是理所当然的事
我也真的有点怀疑那位朋友能否就这样平淡过一生
无论如何,朋友的愿望也让我陷入了一番思考
如果换做是我,我能够一个人平淡地过活吗?
虽然有点向往这样的生活,我能吗?
姑不论我是个没办法脱离家人朋友的人
生活有太多需要挂虑的:
• 我希望,也必须是家人的经济支柱
• 家人、师长、朋友对我的期望
• 花了这么多年求学,也总得给自己一个交代
• 还有好多事情我要做,好多地方要去
• 还有好多我想拥有的事物
但,我在想
即便我能够解决以上顾虑
若自己能学以致用,在事业上有所成就
给家人良好的生活环境,亦不负众人的期望
我真有那样的果断、洒脱能急流勇退吗?
种种的羁绊,究竟是生活的不从人愿
还是自己未能学习放下
不曾参透知足常乐的真谛?
是肤浅?是执着?是贪婪?
突然间,对于那位朋友的愿望
油然生起一鼓敬意
能够放开,能够看破,那是大智大慧啊!
Wednesday, 17 March 2010
改变
看到这么一句话
“如果有人说你变了,那是因为你没有依照他所期许的方式生活着。”
“If someone says you have changed, that’s because you’re not living his/her way”.
这句话在让我思考了好一阵
对于改变的排斥或许是一种自然心理反应
如果把这种反应比作物理现象中的“惰性”
那么我是质量相当大的物体
除了对生活现状的改变的不适
我也挺不喜欢,或者会对人事的改变而胡思乱想
举个例
很常,在和久违的朋友相聚之前都会杞人忧天
害怕对方已经不再是当年所认识的那个他
担心见面时会有挥之不去的尴尬与沉默
仔细一想,会有这样的反应或许反映了某些内在的心理状态
是缺乏信心,缺乏对友情、对自己、对对方的信心;
又或者像上面那句话说的
我太过于沉醉于过去的点滴
一厢情愿地希望事物永远能如往昔般纯粹
对自己这个“缺点”,我是有所觉的
有这么一句话
“世上唯一不会改变的,就是改变”
不敢说自己参透了它的意思
更遑论能表现当中所显现的一种态度
但也多多少少还是能捉摸当中的含义
所以很常会尽力培养豁达的心境
接受任何人事物的改变
毕竟改变是成长中不可或缺的元素
也是进化的最主要动力
除了豁达看待这一切
也学习去观察、去感受并珍惜
在改变过程中
那“不变的本质”
Tuesday, 16 March 2010
Sunday, 14 March 2010
久违的农历新年
引颈期盼了四年的华人新年在欢笑声中过去了
除了欢乐,还有种如释重负的感觉
挺令人费解的吧
回去前的心情是战战兢兢的
毕竟好不容易才熬过一个四年,好害怕有什么事情会阻隔我回国
新闻上一个下雪的天气预报也让我如坐针毡
对于太想要得到的事物,我们总是多了些不必要的顾虑
《家人》
今年的新年和往年的不同
吃团圆饭那天敏姨一家去了山打根
凤姨在台湾、嘉悦在英国、handhand在辽国
不过今年总算见到晴晴了,好像也3年没碰到她
所以今年是有史以来团圆饭最少人的一年
也因为这样只坐满了一台,不过是蛮大的一台
共我们15人
感觉还是闹哄哄、乐融融的
好窝心、好温暖
因为外公永远的离开了我们
而外婆也碰巧和姨婆们去旅行
新年少了两老,总觉得少了些什么似的
今年新年由舅舅当家,所以大年初一一早先上他那儿
然后就到佛堂去祭拜外公
这是外公辞世后第一次来拜他
心情是蛮沉重、复杂的
想不到5年前的新年是最后一个和外公共度的新年
也没想到去年暑假见到他后就天人永隔了
今年新年也发生了个小小的插曲
年初二那天舅母失手打破了外婆几十年的锅盖
大家好像做错事的小孩坐立不安
于是就开始编故事来脱罪
本来是要赖一只无辜的猫的,但我听着就觉得有点牵强
于是就毛遂自荐说就把罪名推到我的头上
因为外婆回来时我也快离开了,而且这也是恃着外婆对我们的疼爱
而讨论到最后,是丽珊姐姐当了代罪羔羊
因为她这次将和外婆失之交臂,所以要骂也没机会
事情就这样定案了
大家的如释重负让我觉得好好笑,心里暖暖的
但愿明年新年所有人都会回来,那就能大团圆了!
《朋友》
在半年前我们一班就已在网上讨论着今年的新年该怎么过
还替今年的拜年行动取了个乱七八糟的名字
四年没在家里过年,又得重掌“拜年团”的旗帜
除了压抑不住的兴奋,心里还有隐隐的担忧
毕竟有点害怕自己和斗湖的庆祝方式脱节
挂虑过年的感觉再也不会和以前一样
而且大家也都是24、5岁的人了,好像也不能像以前那样地疯狂拜年
令人莫名其妙的担忧,哈哈
结果所有的顾虑都是多余的
一班老朋友相聚
即便在各自的日常生活环境里需要戴着什么样的武装、面具
一见面全都卸下来了
爱玲老师说不只是我们,即使是93年的毕业生,35岁的人了
聚在一起也都像大孩子般,恢复了本性
我想这正是中学朋友情谊的可贵之处:
恒久不变,历久弥新
永远那么淳朴,不需有任何掩饰
这次新年想是这些年来最多人回来的一次
见到了一些邂逅了四五年的朋友
初见面生涩的尴尬在三言两语后就一扫而空了
虽然大家都已经长大了,但是大致上都没变
感觉依然亲切如昔,觉得好安慰
新年期间幼稚地期望新年永远都不会过
当朋友一个接一个地离开的时候就觉得好失落
过了今年的新年,要有同样规模的聚会又不知得等多久了
默默地期待下个新年的到来
愿回到工作、求学岗位的朋友们都事事顺利
新的一年终于真的要开始了
除了欢乐,还有种如释重负的感觉
挺令人费解的吧
回去前的心情是战战兢兢的
毕竟好不容易才熬过一个四年,好害怕有什么事情会阻隔我回国
新闻上一个下雪的天气预报也让我如坐针毡
对于太想要得到的事物,我们总是多了些不必要的顾虑
《家人》
今年的新年和往年的不同
吃团圆饭那天敏姨一家去了山打根
凤姨在台湾、嘉悦在英国、handhand在辽国
不过今年总算见到晴晴了,好像也3年没碰到她
所以今年是有史以来团圆饭最少人的一年
也因为这样只坐满了一台,不过是蛮大的一台
共我们15人
感觉还是闹哄哄、乐融融的
好窝心、好温暖
因为外公永远的离开了我们
而外婆也碰巧和姨婆们去旅行
新年少了两老,总觉得少了些什么似的
今年新年由舅舅当家,所以大年初一一早先上他那儿
然后就到佛堂去祭拜外公
这是外公辞世后第一次来拜他
心情是蛮沉重、复杂的
想不到5年前的新年是最后一个和外公共度的新年
也没想到去年暑假见到他后就天人永隔了
今年新年也发生了个小小的插曲
年初二那天舅母失手打破了外婆几十年的锅盖
大家好像做错事的小孩坐立不安
于是就开始编故事来脱罪
本来是要赖一只无辜的猫的,但我听着就觉得有点牵强
于是就毛遂自荐说就把罪名推到我的头上
因为外婆回来时我也快离开了,而且这也是恃着外婆对我们的疼爱
而讨论到最后,是丽珊姐姐当了代罪羔羊
因为她这次将和外婆失之交臂,所以要骂也没机会
事情就这样定案了
大家的如释重负让我觉得好好笑,心里暖暖的
但愿明年新年所有人都会回来,那就能大团圆了!
《朋友》
在半年前我们一班就已在网上讨论着今年的新年该怎么过
还替今年的拜年行动取了个乱七八糟的名字
四年没在家里过年,又得重掌“拜年团”的旗帜
除了压抑不住的兴奋,心里还有隐隐的担忧
毕竟有点害怕自己和斗湖的庆祝方式脱节
挂虑过年的感觉再也不会和以前一样
而且大家也都是24、5岁的人了,好像也不能像以前那样地疯狂拜年
令人莫名其妙的担忧,哈哈
结果所有的顾虑都是多余的
一班老朋友相聚
即便在各自的日常生活环境里需要戴着什么样的武装、面具
一见面全都卸下来了
爱玲老师说不只是我们,即使是93年的毕业生,35岁的人了
聚在一起也都像大孩子般,恢复了本性
我想这正是中学朋友情谊的可贵之处:
恒久不变,历久弥新
永远那么淳朴,不需有任何掩饰
这次新年想是这些年来最多人回来的一次
见到了一些邂逅了四五年的朋友
初见面生涩的尴尬在三言两语后就一扫而空了
虽然大家都已经长大了,但是大致上都没变
感觉依然亲切如昔,觉得好安慰
新年期间幼稚地期望新年永远都不会过
当朋友一个接一个地离开的时候就觉得好失落
过了今年的新年,要有同样规模的聚会又不知得等多久了
默默地期待下个新年的到来
愿回到工作、求学岗位的朋友们都事事顺利
新的一年终于真的要开始了
Friday, 1 January 2010
2010
2010 年了
很平淡地跨了年
没有狂欢、没有倒数
不知为何 新年的到来 并没有激起任何的一丝涟漪
听起来似乎很可悲
但还挺享受这种恬淡的心态
也没人规定说跨年一定是得轰轰烈烈 热闹无比的
天啊 该不会是老了吧
周围的朋友都在草拟新年大计
而我脑海里压根儿就没想到这边上
问我有什么新年愿望 我也无从回答
连自己想要什么也不清楚 有点彷徨
唯一祈求的 就是家人朋友都安康
真是胸无大志 哈哈
还是不免俗地发了短信给好多朋友
至少 新年给了个很好的借口
让我和那些不常联络但仍记在心里的朋友打声招呼
祝愿所有人都身体健康、生活愉快
也但愿自己的研究能够顺顺利利
很平淡地跨了年
没有狂欢、没有倒数
不知为何 新年的到来 并没有激起任何的一丝涟漪
听起来似乎很可悲
但还挺享受这种恬淡的心态
也没人规定说跨年一定是得轰轰烈烈 热闹无比的
天啊 该不会是老了吧
周围的朋友都在草拟新年大计
而我脑海里压根儿就没想到这边上
问我有什么新年愿望 我也无从回答
连自己想要什么也不清楚 有点彷徨
唯一祈求的 就是家人朋友都安康
真是胸无大志 哈哈
还是不免俗地发了短信给好多朋友
至少 新年给了个很好的借口
让我和那些不常联络但仍记在心里的朋友打声招呼
祝愿所有人都身体健康、生活愉快
也但愿自己的研究能够顺顺利利
Subscribe to:
Posts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