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25 April 2008

出走的生命


最近又重看了藤井树的《寂寞之歌》。其中有一段是关于主人公的中学回忆:叙述了他某位好朋友的不告而别。本来以为他只是如常缺席,结果一天、两天、三天,他的朋友再也没有出现。大家四下搜寻他的踪迹,去了他家,结果杏无人烟。后来,某一天他在班上的网络留下了一篇文章,抒发了自己的情感,也算是间接性地向大家道别。那是大家最靠近他的一次,从此以后就真的再也没有他的消息了。

虽然我不是当事人,却仿佛可以真切地感受到那怅然若失的情绪。

这段故事,也唤醒了我尘封已久的记忆 。那时候我小学五年级,有个好朋友 – 子健,偶尔也会缺席。结果某一天,他又缺席了,而且这次的时间是出奇地长。当老师在班上问我们知不知道他的去向的时候,才开始觉得不妥。像断了线的风筝,没有人知道他的下落。

虽然我们是很不错的朋友,老实说,对于这件事,在残留的记忆中,找不到丝毫不舍的情绪。
是因为对于11岁的我,离别只是个深词?
又或者,当真正确定他已经不会回来的时候,我已经习惯了那空着的座位?
还是,在潜意识里,我依然觉得他只是缺席罢了,有一天还是会回来的?

曾经和子健最靠近的时候,我在中华小学代课。食堂里有个老婆婆看起来好面善,有种熟悉的感觉。在偶尔攀谈之下,才发觉老婆婆就是子健的外婆,而食堂的老板是他的舅舅。世界多么小啊!!!没记错的话,婆婆说他们一家人已经迁移到西马(好像是槟城),但是没有他们的电话号码,说等他们打电话回来的时候会跟他们要。尔后,我就来了英国,这件事情也不了了之。

前些阵子,小本也在他的部落格提起了子健,原来大家都没忘记他。他的不告而别,如痞子蔡在《孔雀森林》中所说的,是我们心里右边的石头。

曾经幻想阿亮的超级人物能替我把子健给找回来。但是,又担忧在重逢的那一阵悸动之后,随之而来的会是尴尬。毕竟大家都长那么大了,经历了完全不同的事情、环境,而如果当时他们是为了某些特殊原因而离开,重逢对他而言又意味着什么?

无论如何,一切也只是幻想罢了。
假使真的有机会见面,也只是想确定他过得很好。
于是,我们的生命又会再次错开。
但是,在转身回头的那瞬间,脚步会是轻盈的。
因为我已翻越那右边的石头……

No comments: